在制药研发、功能材料制备与食品工艺优化中,造粒包衣实验机能够将粉末转化为流动性好、溶出可控的颗粒或包衣微丸。参数设置不当、喷枪堵塞或流化不良,都可能导致颗粒结块、包衣不均或实验失败。掌握
造粒包衣实验机的规范使用方法,是实现从粉末到功能微粒精准转变的关键。

一、物料装载
将预混均匀的粉末倒入流化室,装料量通常为容器体积的30%–60%,避免过满影响流化;
关闭流化室门,确保密封。
二、参数设定与模式选择
选择工艺模式:
造粒模式:用于湿法制粒;
包衣模式:用于颗粒或微丸表面包覆。
关键参数设置:
进风温度:根据物料热敏性设定(如30–80℃),避免降解或过快干燥;
风量(风速):调节至物料呈良好流化态(似沸腾液体),无沟流或腾涌;
喷液速率:根据粘合液/包衣液粘度与固含量设定,遵循“少量慢喷”原则,防止物料过湿结块;
雾化压力:0.1–0.3MPa,确保雾滴细小均匀;
运行时间:根据工艺终点(如颗粒粒径、水分含量)预设。
三、试运行与正式操作
空载试运行:
开启风机,检查气流是否稳定,滤芯反吹是否正常。
正式运行:
启动进风加热,待温度稳定后开启流化;
观察物料流化状态,调整风量;
启动蠕动泵开始喷液,同时监控物料温度与湿度;
造粒阶段,待颗粒长大至目标粒径后,转入干燥模式;
包衣阶段,持续喷液并干燥,实现均匀包覆。
四、过程监控与调整
全程观察:
通过视窗观察物料流化是否均匀,有无结块或塌床;
听设备运行噪音,异常振动需立即停机检查。
在线取样(如有):
定期取样检测颗粒粒径、水分或包衣增重,判断工艺终点。
五、结束操作与出料
停止喷液:
达到工艺终点后,先停止蠕动泵,继续流化干燥5–10分钟,确保颗粒充分干燥。
降温与停机:
关闭加热,继续吹冷风至物料冷却至室温;
关闭风机与电源。
出料:
打开取样阀或流化室门,收集颗粒;
检查颗粒流动性、外观与均匀性。